欢迎访问本站,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
哪里有收手机银行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优秀小说

青年的楷模 学习的榜样——读《习的七年知青岁月

作者:habao 来源:未知 日期:2020-7-13 7:09:31 人气: 标签:当代优秀小说读后感
导读:2013年五四青年节,习总在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,讲了一段极有文采、极富人生的话:“青年朋友们,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。现在,青春是用来奋斗的;将来,青春是用来回忆

  2013年五四青年节,习总在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,讲了一段极有文采、极富人生的话:“青年朋友们,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。现在,青春是用来奋斗的;将来,青春是用来回忆的……青年时代,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,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。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、挫折、,有利于走好一生的。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,坚定的进取意志,保持乐观向上的状态,变挫折为动力,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,使人生获得和超越。”

  当时,我听到这段话,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、听得进,肯定会“火”。果不其然,总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,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,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“奋斗的青春最美丽”的铮铮誓言。现在,读了《习的七年知青岁月》(以下简称《岁月》),了解了总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,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,更有一种跨越历史、直击的触动与震撼,更能体会到总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、殷殷嘱托。我理解,总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,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。在那段日子里,青年习在中经历、挫折、,做到了宠辱不惊、、乐观向上,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和超越。透过七年知青岁月,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“五四”寄语背后那股震撼的力量,这就是“知行合一”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、理论力、实践穿透力。这种震撼,吸引着我、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的七年知青岁月,总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。《岁月》一经出版发行,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《岁月》、话理想、谈奋斗的浓厚氛围,形成了向青年习学习、向习总看齐的高度自觉。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,这是人民的魅力。

  习总寄语青年:“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。”总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。对于每一个人来讲,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是很不一样的。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,有人可以在阳光下、灯光下扣,而总当初是在中摸索,在“、劳其筋骨、饿其体肤”的下,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。惟其,更显伟大,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。

  青年一代向总学习,就是要坚定听党话、跟党走的理想。习总指出,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,就是初心。不忘这个初心,是我国广大青年的选择,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。总曾经说过:“人生的道要靠自己来选择。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,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。否则,再好照样会走错。”总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、10份申请书,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的条件下,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。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、什么叫理想坚定,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的学习楷模。党的以来,习总反复强调理想是之钙;在谈到青年成长道问题时,每次必讲理想,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。广大青年要把总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,把理想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认同上,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,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,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,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的坚定。

  青年一代向总学习,就是要永葆肯吃苦、不怕苦的奋斗。在七年知青岁月里,别人做事从“零”开始,青年习却要从“负数”开始,深深体味了最苦、最难的生活,并在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。从“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、出血”到“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,就不怕扁担磨了”;从“躺在跳蚤堆里睡觉,一咬一挠,浑身发肿”到“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”;从一开始劳动“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”到两年后“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,成了种地的好把式”。不管多累多苦,青年习总是一直拼命干,从来不“撒尖儿”,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、饮食关、劳动关、思想关这“四关”。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,都有一份收获,不断积蓄着人生与超越的能量。这种的磨砺,既是物质上、身体上的,更是上、心灵上的。总从不谙的“知青”到自称“是个普通农民”“是黄土地的儿子”,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,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、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。“青年时代,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。”不同年代,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。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,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,但是同样会碰到“苦”的、尝到“苦”的滋味。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,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,必须像青年习那样,敢于吃苦、乐于吃苦、善于吃苦、不忘吃苦,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。

  青年一代向总学习,就是要养成爱读书、善读书的生活方式。酷爱读书,是《岁月》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总的深刻印象。青年习到陕北插队,只带了两个行李箱,里面装的全是书;“白天劳动、晚上看书”成为总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,而且一直,广泛涉猎了历史、、哲学、文学、外交、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,留下了“30里借书、30里讨书”的生动故事,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,“读书有‘书瘾’”,已经到了的程度。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、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,青年习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,这是难能可贵的。他不仅爱读书,而且善读书,“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,有所对比,有所分析”,“既知其然,又知其所以然”;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,指出“我们读了很多书,但书里有很多水分,只有和群众结合,才能把水分蒸发掉,得到真正的知识”。在总青年时代,书很少,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;现在,书多了,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,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、碎片化、浅层次。针对这一问题,总在多次讲话中强调,青年抓学习要“下一番心无旁骛、静谧自怡的功夫”,“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,静下来多读经典,多知其所以然”,“努力做到又博又专、愈博愈专”。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,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读书学习的事例,养成爱读书、善读书的生活方式,真正在向书本学习、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。

  习总多次用“墩墩苗”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,深刻指出:“干部多‘墩墩苗’没有什么坏处,把基础搞扎实了,后面的才能走得更稳更远。”在七年知青岁月里,青年习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、梁家河村党支部,在最基层、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,赢得了群众的口碑,成为“大家都”的村支书。总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“为什么当干部、怎么当好干部”,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。

  年轻干部向总看齐,就是要一心为民。《岁月》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,习总“在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,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——从心底里热爱人民,把老百姓搁在心里”。对乞食老汉“解衣推食”、帮助老汉拉车、帮群众找猪、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……这些都是青年习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。梁家河的村民们讲,总那时候“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,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,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”。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,对待这种不确定性,总的选择是:“干得好,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,干得不好,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,也没什么”,“因为不管从政道的前景如何,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总是不会被的”。总用“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”来看淡不确定性,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、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,是两种选择、两种境界,泾渭分明、高下立见,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。现在,习总反复强调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”,从总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。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的旨,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,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线,始终与相印、与人民同甘共苦、与人民团结奋斗。

  年轻干部向总看齐,就是要勤勉务实。梁家河的村民讲,“不搞形式主义,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、运动,而是立志办大事,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。”村里缺地缺粮食,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;村里缺水,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;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、磨面磨粉、购买日用品和农具,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、代销店、铁业社、磨坊。“只要是村民需要的,只要是他能想到的,他都去办,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。”青年习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。村民们都说,“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,其他干部开会,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、说闲话的、纳鞋底的,基本上没有人听。唯独习开会,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”,“能把人听憨了!”原因就在于青年习“不说空话,不说大话”,讲得“特别实在”,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。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“空谈误国、实干兴邦”的,一切从实际出发,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,选择打基础、利长远的事情去干,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,快干、干成、干好,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
  年轻干部向总看齐,就是要敢于担当。“敢说、敢做、敢担当”,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担任村党支部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。当年,总做事“有决心、有毅力,轻易不说出口,只要说出口的话,只要认定了的事,他就到底”。打坝、办沼气、办代销店、办铁业社,等等,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他都能想办法克服。特别是在当时的和经济下,搞副业是有风险的,很容易被扣帽子。但是,只要群众需要、对集体有利,总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,带领大家地干。这就是一种担当。党的以来,总带领全党问题和弊端,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,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,以钉钉子逐步深化,实现了党风、政风、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。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,与总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。当前,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,处于攻坚期、社会转型期、矛盾凸显期,更需要干部敢于担当。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,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,敢于较真、敢于碰硬、敢于矛盾,争当迎难而上、攻坚克难的勇士。

 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,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。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,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。党的以来,习总以马克思主义家的雄才大略、远见卓识、坚定,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、勇于担当、率先垂范,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,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的核心、全党的核心。这是党之幸、国家之幸、民族之幸,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,我们必须备加珍惜、捍卫。

 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,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与爱戴,最深沉、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。1949年5月7日,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,发出了“学习”的号召,指出:“决不要把看成一个偶然的、天生的、神秘的、无习的……我们的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,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,是跟中国的大地、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。”现在,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、更加深入、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,“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,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”。《岁月》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。

  习总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。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,总窑洞里的知青越来越少,但是来这里拉话、讨论事情、听说书的老乡越来越多。这是一幅没有刻意导演、但却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,定格了总密切联系群众、深深扎根群众的生动景象。

  习总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。青年习离开梁家河时,村民们送了一程又一程,难舍难分。40年后,总再次来到梁家河,对乡亲们讲:“当年,我人走了,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。”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,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。

  习总是跟中国的大地、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。总曾经说过:“15岁来到黄土地时,我迷惘、彷徨;22岁离开黄土地时,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,充满自信。”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,总读懂了“生活”这部大书,读懂了“中国农村”这部大书,也读懂了“实际”这部大书。这是总与黄土地的不解之缘,从中国的大地、中国的社会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和力量。

  最近,我经常和各级团干部和各领域团员青年聊起读《岁月》一书的感受和体会。不少青年朋友讲:“五年来,习总带领党和国家干了许多得、顺的大事难事,我们感到总的形象在心目中越来越高大,由衷地信服和总的核心地位;最近读了《习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又感到总和我们离得越来越近、贴得越来越紧,发自内心地爱戴这样的人民。”看完《岁月》一书,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,书中讲述的习总的每一个青春奋斗故事都很实在,都是普通人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,但是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,就诞生了“伟大”。正是因为这种普通群众都能理解和认知的“伟大”,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才发自内心地感到习总既可敬、又可亲,既高大、又贴近,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。

  理解这份“伟大”,还需要我们置身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去。当我们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,回望过去时,历史已经定格,呈现出一种确定性;但是,在真实的历史正在行进时,充满了未知、充满了不确定性。我们现在回头看,习总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,很不容易;但更不容易的是,总当初在梁家河,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,很多时候看不到未来、也设计不了自己的未来。在那种情况下,总仍然坚守初心、学习、奋斗、工作,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的,就是的力量、为民的情怀、务实的作风、担当的。现在,我们进行伟大斗争、建设伟大工程、推进伟大事业、实现伟大梦想,正需要有这样一股力量、这样一份情怀、这样一种作风、这样一身担当的来掌舵领航。

  “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,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、创造历史。”时代在变、在变,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。习总七年知青岁月对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,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。当代青年要向习总学习,始终坚守初心、坚想,始终与人民相结合、和群众在一起,多一些磨练、多几分淡定从容,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,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,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、开拓者、奉献者,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。提车黄道吉日

  

共有: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
发表评论
姓 名:
验证码: